攝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在歷史上,攝影的發明一度充滿了魔幻的寓意。爆炸性的亮光後,影像被「複製」、時間被「保留」在一方相紙上,這是超乎想像的跨越。每張照片都代表著一個被截取的瞬間,從而給予了現實一種永恆的錯覺。攝影的普及使得人們更傾向於以圖像的方式來記錄和理解世界,而非通過直接的經歷和記憶。

隨著攝影日益深入日常生活,相關的理論也發展出豐富且多元的思辨,涵蓋了技術層面到文化和社會意涵的探討。

舉例而言,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所代表的現實主義,強調攝影具有獨特的現實再現能力,能夠真實地捕捉世界的樣貌,攝影的客觀性使其成為一種真實的見證,與畫家創作不同,攝影師只是將現實定格,而非創造。然而,以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為首的後現代主義則發展出迥異的立論與實踐,他們透過拍攝的過程質疑攝影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認為攝影作品本身就是一種敘事和建構。這些攝影師通過挑戰傳統觀念,展示了攝影的多重可能性和其在表現主義中的角色 。

這些理論站在不同角度呼應著:觀看從來不是絕對的客觀,透過人的眼睛,一切都帶有主觀的意識和詮釋。直至今日,為了拍下某一個心目中的畫面,人們做的不再只是被動的等待,而是更多的設定與。因此,每一幅透過不同人所描繪出的畫面,無論是攝影還是繪畫及其他,都可說是一種刻意為之的創作。這亦是我們關注視覺藝術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