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Home寰宇眼鏡一探究鏡御覽天下,也需透過鏡片?——從清宮文獻看眼鏡

    御覽天下,也需透過鏡片?——從清宮文獻看眼鏡

    ……仰蒙皇上 欽賜內製陸拾歲水晶眼鏡壹副……臣於本年貳月內入覲天顏,荷蒙 皇上賞臣肆拾歲眼鏡壹枚,即甚對目。今復荷天恩垂念臣年邁,又錫以寶鏡,光同片水,恍如鳳出臺前,影學瑩水,允若龍生匣內。……臣惟有竭其目力,盡此血成,以圖養報……

    朱批:「謝恩在次,報恩要緊。

    《宮中檔奏摺-雍正朝》,署理河南巡撫印務布政使 田文鏡 奏,〈奏謝恩賜水晶眼鏡壹副〉,雍正02年10月26日(1724/12/11)
    © 國立故宮博物院

    ……皇上恩賜臣眼鏡壹副……欽奉諭㫖『……朕所用眼鏡壹副賜卿,未知可對眼否,若不對,不必免領,隨便交回,朕另頒來,欽此。』……念及臣之目力,頒賜 御用眼鏡且復寵承……每於展閱文移之際,正苦字跡模糊需用眼鏡。今欽承至寶,晶瑩朗徹,纖毫無障,恰與臣目適相對合。臣從此視息更覺精神,辦事尤當奮力,惟有恪尊……

    朱批:「此朕案邊親用之鏡,本日批閱畢,隨便拈來賜卿者。若對眼,則卿之目力尚好,朕深為欣悅。覽奏謝矣。

    《宮中檔奏摺-雍正朝》,太子太保 吏部尚書 管理江南河道總督 提督軍務 嵇曾筠 奏,〈奏謝恩賜眼鏡一副〉,雍正11年04月15日(1733/05/28)
    © 國立故宮博物院

    身為皇帝,日理萬機不在話下,每天要面對的公私文牘不計其數。可誰能想到,天下大事都能決斷的帝王們,在案頭遇到的第一道難關,竟可能是——字太小,看不清!?

    清代皇帝所用的眼鏡並非單一來源:包括西洋使臣進貢、地方與海關官員敬獻,更有養心殿造辦處專為內廷製作或改製。這些多元管道,使眼鏡在紫禁城裡既帶有異域色彩,也凝鍊中式工藝的典雅。

    清代皇帝中,雍正對眼鏡尤為喜愛。宮中以白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等製作鏡片,依「三十、四十至七十歲」與「十二時辰」為代號區分度數級別,並有相對應的「眼鏡制子」,驗配時採「隨目對鏡」的方式,或以現有合用的鏡片為基準複製製作。這些記錄散見於造辦處檔案之中,顯示眼鏡在宮廷內的生產已具相當規模與制度。

    雍正亦曾下令將一副眼鏡「……著另換整圈樑,其樑上中間雕一壽字……」(雍正3年4月12日,〈雜活作〉),可見他對眼鏡外觀設計的重視不亞於實用功能。除了自己經常配戴,雍正也會將眼鏡賞賜與官員和身邊侍從以示恩寵,受者自然感恩戴德,至於是否對眼合用,則恐怕只有在當事人眼裡才清楚了。

    雍正朝製作眼鏡框架的材質多樣,包括玳瑁、獸角、洋漆、黑漆、阿格里樹皮(類似瘤木)以及掐銀等,展現宮廷用器的尊貴氣度與精湛工藝。雍正帝曾命造辦處製作「樑上中間雕一壽字」的眼鏡,其形式或可從金可古董眼鏡典藏館所藏這件藏品中窺見一二。此眼鏡以玳瑁為框,活節直腿式樣,鏡樑處鏤雕壽字與雙蝠紋飾,寓意「福壽在眼前」,鏡腳末端則以象徵財祿的錢幣造型裝飾。(金可古董眼鏡典藏館 藏)

    而與長年受視力困擾的父親不同,乾隆對眼鏡的態度則趨於保守。乾隆年輕時目力極佳,即使到了晚年不得不戴上眼鏡,仍心有牴觸,曰「古稀過十還增八,眼鏡人人獻百方。借物為明非善策,蠅頭弗見究何妨。」(嘉慶3年,清高宗〈戲題眼鏡〉),認為倚賴外物輔助視力乃「為物所制」,終非理想之道。

    除了「眼鏡不可恃之常戴」,乾隆朝時「玻璃傷眼、水晶養目」的觀念也開始流行,乾隆有詩云「眼鏡有二種,水晶與玻璃。玻璃價實亷,水晶貨居竒。水晶雖艱致,用之無害滋。玻璃出冶煉,薰蒸火氣貽……」(乾隆53年,清高宗〈眼鏡〉)中醫本就認為水晶有明目退翳之能,相對經冶煉而成的玻璃,則被認為「火氣」過盛,對眼有損。這樣的說法,也可能與清中葉水晶鏡片業者面對低價多銷的玻璃鏡片競爭時,欲藉由傳統醫理與物性觀念進行包裝,強調兩者差異,以維持其高端地位有關。

    嘉慶、道光以降,眼鏡無論在宮廷還是民間都愈來愈普及,皇帝與官紳階層廣泛使用,青年學子之間也將戴眼鏡視為「有學問」的象徵而紛紛效仿。然而,在朝會或各類覲見皇帝的正式場合,官員不得佩戴眼鏡仍是基本禮節,這個長久以來不成文的規定,外國使臣亦須遵守。帝后畫像中,更不曾出現眼鏡的蹤影,顯示眼鏡在禮制與形象層面仍被視為私人、非正式的配件。也因此,今日我們無法見到清代皇帝們戴著眼鏡的樣子,唯一的例外或許是清遜帝溥儀。

    溥儀在 1912 年退位時年僅 6 歲,雖失去皇帝實權,但仍以「末代皇帝」的身分居住在紫禁城,宮內的日常生活與執事體系維持著清朝舊制。他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提及自己15 歲時,外籍教師庄士敦(Sir 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發現他可能有近視的情況,當時西式驗光法與儀器已傳入中國,庄士敦遂建議請洋人眼科醫師為溥儀進行檢查。然而此舉立刻遭到宮中長輩與近臣的強烈反對,認為皇上的眼珠子不宜叫外國人看去、皇上正當春秋鼎盛怎麼就需要戴眼鏡了等等。最終,在庄士敦的再三勸說與溥儀本人的堅持下,才平息了異議。

    此後,溥儀雖身分與處境雖多有變化,但和同時代許多政治領袖、知識份子一樣,幾乎總是以佩戴眼鏡的樣貌示人,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傳統帝王威儀與新時代權力形象之間的轉變。

    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有一副溥儀曾使用過的金絲眼鏡,款式與上圖這件金可古董眼鏡典藏館的藏品相近,雙圓鏡框,一山鼻托,鏡腳末端可彎曲勾掛於耳後,為清末民初間相當流行的眼鏡樣式。(金可古董眼鏡典藏館 藏)

    清代宮廷對眼鏡的態度,一方面受到貿易往來、技術進步與實際需求的推動,另一方面又有來自傳統視覺觀與文化矜持的影響,在天然與人工、自給與倚物之間形成一種微妙的拉鋸。從雍正的愛而用之到乾隆的敬而遠之,再到清末民初洋務運動與新學之風興起,眼鏡在知識的象徵性之上,又疊加了進步的精神……一方鏡片,不僅是視物的工具,更映照出時代視野與思想交會的萬象。

    參考資料

    侯皓之,〈佩察秋毫細──從檔案記載談雍正皇帝與眼鏡〉,《故宮文物月刊》,2007年12月,頁 52–60。

    邱仲麟,〈從明目到商戰——明代以降眼鏡的物質文化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19年9月,頁 449–583。

    溥儀,《我的前半生》,北京:群眾出版社,2011 年 1 月第一版(原著 1964 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檔案檢索系統》,https://qingarchives.npm.edu.tw/(最後瀏覽日期:2025 年 9 月 7 日)。

    《御製詩》(四庫全書本),維基文庫,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5%BE%A1%E8%A3%BD%E8%A9%A9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最後瀏覽日期:2025 年 9 月 7 日)。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