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德國梅森瓷(Meissen porcelain) 街頭小販瓷偶,18世紀。© The Fitzwilliam Museum, Cambridge
在還沒有驗光儀與連鎖門市的年代,買眼鏡是一場半靠眼力、半靠運氣的邂逅。無論是親自走進眼鏡舖挨個試戴,還是等小販貨郎上門服務,能不能遇上一副「合眼緣」的眼鏡,有時還真不好說。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跟著當時的圖像,看看在東西方,古人都是怎麼買眼鏡的?

Source:Wikimedia Commons
圖1
出自16世紀德國職業圖譜《Eygentliche Beschreibung Aller Stände auff Erden》。全書以木刻版畫與押韻詩描繪各種社會身分與職業,展現當時社會階層與工藝的多樣風貌。其中的〈眼鏡製造商〉可見眼鏡工匠在工作台前製作眼鏡,旁邊有一位顧客正在試戴,配文:
我製作優良的眼鏡,清透又輕盈,
適合各個年齡層,
從四十到八十歲皆宜。
為了守護您的視力,
鏡框以皮革或牛角製成,
鏡片經精細打磨,
讓視線明亮銳利。
在這裡,您會找到您想要的。

© Rijksmuseum
圖2
荷蘭16世紀《近代新發明》(Nova Reperta)版畫系列中的一幅,紀錄著當時許多人都戴著眼鏡,並特地前往眼鏡舖挑選與試戴眼鏡的場景。

© The Met
圖3
自16世紀中葉起,街頭小販成為平價眼鏡的重要流通途徑,他們會將裝著不同度數眼鏡的盒籃掛在身前挨家挨戶兜售,眼鏡也隨著他們的腳步走進了更多人的生活。

© Rijksmuseum
圖4
同時,眼鏡與賣眼鏡小販的形象也出現在17世紀的寓意畫中。這類作品並非日常寫生,而是帶有諷喻意味。此圖描繪街頭的眼鏡小販與試戴眼鏡的顧客,左下方帶卷書著「tsijn al brillen」,字面意思為「都是眼鏡」,引申為「一切皆是欺騙/障眼法」;背景中,一名男子正以兔子賄賂法官,法官則以「door de vingers zien」的姿態回應,此諺語意為「從指縫中觀看」,亦即「視而不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版畫下方的荷蘭文說明更指出:眼鏡小販(象徵騙子)如今反而無事可做,因為人們早已各自學會撒謊欺瞞、互相蒙蔽。

© The Met
圖5
描繪19世紀晚期巴黎都市生活的一幕,背景中懸掛立體眼鏡招牌的店舖格外醒目。也約莫在此時,隨著現代驗光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開始以「測量」取代「試戴」,看清楚不再只憑感覺,而是被納入科學的秩序之中。

Source: gallica.bnf.fr /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圖6
《蘇州市景商業圖冊》記錄清代蘇州城風貌,其中可見「益美齋精製水晶眼鏡舖」,店員正接待試戴眼鏡的顧客。清代以水晶磨製鏡片為尚,眼鏡常與珠寶玉器及各式巧工物什同陳,畫中亦見「益美齋佳造進呈月宮花扇」,顯示此類細工商鋪往往兼營多樣精雅小件。

清光緒十四年(1888)吳淦摹印石印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品。
圖7
《太平歡樂圖》是一部清乾隆年間的風俗圖冊,描繪杭嘉湖地區百姓的生活樣貌與百工技藝,為迎接乾隆皇帝的第五次南巡敬獻而製作。這一頁的主角是四處行走的貨郎,他們宛如當時的流動超市,走街串巷、沿途吆喝,往返集市與鄉鎮兜售日常雜貨。畫面中眼鏡與荷包、梳子、牙刷等細碎物件並列,呈現了眼鏡在庶民生活中流通的樣態。

© University of Bristol,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HPC)
圖8
這張民國3年的賀年卡,記錄了當時位於天津日租界主商業街的「金島洋行」影像,該商行販售眼鏡與各種雜貨,店面裝飾也使用了鏡框圖案。

上海《申報》,1914 年 4 月 10 日,第七版「新開中國明明眼鏡公司」廣告、「中國華明眼鏡公司」廣告
Source: https://archive.org/
圖9
清末民初,西式驗光法與光學儀器陸續傳入中國,租界區的外商眼鏡洋行率先推廣,本土商號亦迅速跟進。當時報紙上的眼鏡廣告種類繁多,既有珠寶、鐘錶與眼鏡並陳販售的商行,也有以配合驗光服務為主打的專門店。西法驗光、光學鏡片、進口儀器等字眼頻繁出現,顯示配鏡服務已從傳統試戴邁向專業量測;而強調國貨、自製、改良以適合中國人面形等說法,則反映出彼時社會對國產能力的期待。種種語彙交錯,使眼鏡在社會想像中同時承擔醫療、科學、進步生活與民族意識等多重意義。當時的城市消費者,既想看得更清楚,也渴望看得更現代;那份視線與企圖,正透過鏡片悄然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