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視力保健長期以來都是備受關注的重要議題,除了先天性視覺缺損的早期發現與治療,隨著 3C 產品普及,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也讓孩童的平均近視年齡逐年降低,小小年紀便需要進行視力矯正,甚至戴上眼鏡的孩子越來越多。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家長應該從小孩 3、4 歲開始,每年定期 1-2 次由眼科醫師進行視力及散瞳驗光檢查,並從小養成其護眼習慣,包括正確的閱讀姿勢、用眼 30 分鐘後要確實讓眼睛休息 10 分鐘的 3010 原則、鼓勵戶外活動等;若需配戴眼鏡,也應依循醫師的配鏡處方來裝配,並充分與孩子溝通。部分家長可能抱持著「戴眼鏡會讓度數加深」的錯誤觀念,或妥協於孩子不習慣、嫌麻煩、因外貌改變引發的焦慮等各種對眼鏡的抗拒,然而就把握最佳時機改善或延緩視覺的惡化而言,這些都只是適得其反。不管是大人或小孩終究都必須調整好心態,以平常心看待戴鏡矯正近視這件事情,信任眼科醫師與驗光師的專業,以耐性與正向的態度一起尋覓最適合的那副眼鏡,讓孩子看得清楚的同時也能舒適舒心。

Credit: Optical Heritage Museum and Ted Gioia “Making Glasses Cool for Kids”
讓孩子戴上眼鏡至今猶是如此充滿挑戰,讓人不禁好奇,最開始的這一切究竟是怎麼被催生的呢?約莫在 19、20 世紀之交,隨著驗光專業在美國逐漸受到認可,學童規範性視力篩檢的推廣與呼籲也開始出現,雖然起初經常因為標準不一致或規劃不當而事倍功半,但在往後的數十年間相關計畫持續不斷地被修正與完善。當人們開始愈來愈重視兒童/青少年的視力問題,嗅到商機的眼鏡製造廠家們也採取了行動,比如1916 年美國一間大型眼科醫療公司推出了「童子軍」眼鏡,相關的宣傳活動被認為是業界第一次以「戴眼鏡很酷」的形象向年輕一代推廣他們的產品。
這項創舉據信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果,該公司之後除了積極經營低年齡層市場,連年推出校園方案之外,亦積極投身公眾教育,為基層診所、診療室提供衛教印刷品與展示品,更多次發起大規模宣傳活動,斥資拍攝以當時的技術看來規格頗高的公益短片,經常在著名的雜誌上刊登關於眼科檢查和眼部健康的豐富信息廣告,也邀請藝術家共襄盛舉,其中當然也包含了大量與兒少相關內容。美國麻塞諸塞州的光學遺產博物館 (The Optical Heritage Museum) 記錄了「讓孩子也看清楚」的探索在百年前的初試,一系列歷史圖像和文件的公開,讓這段鮮活且充滿創意的兒童眼科保健發展史得以重新被看見。

Credit: Norman Rockwell Family Agency
而在中國,素有「四十為眼關」的說法,指人過四十之後會漸感目力昏倦,眸眊蒙昧,因此當明清以降東西交流日益頻繁,來自西洋的精緻老花眼鏡便得到了深受其擾的年長中國士大夫與仕紳階級追捧,後來戴眼鏡「有學」的形象擴展開來,年輕學子與非讀書人亦紛紛起而效尤。時至清季,各階層人士配戴諸樣形式的老花、近視眼鏡或墨鏡均以為常態,連愛好裝扮的婦女也不例外,唯獨兒童戴眼鏡仍相對罕見,許只有在家境富裕且長輩開明的家庭才可能發生。
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孫輩李國煦 (1886-1918) 自小患有眼疾,故常以墨鏡示人,當然以李家的財力,為孩子配多少副眼鏡都不為難,但主要目的為治療或是掩飾則不得而知。而當時的一般大眾,普遍對於小孩也可能需要戴眼鏡的概念仍十分陌生,上海高德眼鏡洋行在宣統年間引進了新式驗光儀器,1909 年 5 月於《申報》刊登的廣告中提到「 余常見諸君患正視、老花、散光者多以,然然若髫齡時配得合宜眼鏡,今日目光定能較好。爰特被新法電器,專為青年子弟考驗一切目疾,則幼孩年長時眼光必佳。孩子有時忽患目疾,未知之焉。然既知,不准戴者亦有之。延至年長欲配,往往太遲,故為父兄者須注意耳……」金可古董眼鏡典藏館有幸收藏有一件可能為清末民初兒童所使用的眼鏡,正面長寬僅約莫10×4 公分,尺寸相當小巧。

獸角框拱梁中式眼鏡,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 / 金可古董眼鏡典藏館 藏
今日的我們,從公部門、學校、醫療單位到企業,相較上個世紀在知識觀念與技術層面都有突破性發展的同時,守護孩子光明未來的使命感也依然被承沿。博物館與愈發多元並立的文教機構相繼成立,無論是通過多樣性的展演與結合視力保健與藝術體驗的系列活動,激發好奇探索之心,帶領孩童既家長共同遊覽科學與工藝的奧妙,梳理觀看的美學和哲學,於寓教於樂當中提高公眾對其過去和現在對社會重要性的認識;或毅然投入公益慈善關懷的實際行動與宣導,致力於讓更多兒童有機會預防並杜絕視覺障礙的困擾; 以及廣泛通過社群媒體分享新知與觀點,提供整合資源的平台等, 都是對當前兒童視覺健康與公共教育任重而道遠的實踐。
參考資料
邱仲麟,〈從明目到商戰—— 明代以降眼鏡的物質文化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0卷第3期(2019),頁449 – 58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官方網站。
The Optical Heritage Museum 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