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Home寰宇眼鏡一探究鏡看得更近或更遠?— 視覺藝術中的望遠鏡

    看得更近或更遠?— 視覺藝術中的望遠鏡

    文・徐鈺涵

    著名的印象畫派作品中經常可見歌劇院的場景,描寫來自上流社會的各路人士觀看戲劇的樣貌。在這些圖像中,望遠鏡經常是必備元素,不僅是穿著打扮的標準時尚配件,也是看劇時(或者偷看場內其他觀眾時)不可或缺的配備。

    (圖1) Pierre Auguste Renoir, La Loge, 1874, oil on canvas, 63.5 cm, the Courtauld Gallery, London. © the Courtauld Gallery

    雷諾瓦(Pierre August Renoir, 1841–1919) 的《劇院包廂》(La Loge, 圖1)是這類圖像中最為著名的作品。畫中的男子是雷諾瓦的弟弟,正拿著望遠鏡觀看遠方。而女子則是雷諾瓦經常合作的模特兒妮妮‧洛佩茲(Nini Lopez),她輕倚在包廂窗台上的手也同樣拿著一副望遠鏡,亮眼的金色系外觀顯得相當華麗。美國印象派畫家瑪莉‧卡薩特(Mary Cassatt, 1844–1926)也經常描繪類似主題的圖像,如(圖2),畫中描繪兩位站在劇院包廂的女子,一位手持摺扇,另一位則拿著望遠鏡似乎正在觀看遠方的舞台。

    (圖2) Mary Cassatt, In the Box, c. 1879, oil on canvas, private collection. Wikimedia Commons

    這種用於觀看歌劇的望遠鏡,又名歌劇望遠鏡(opera glasses),屬於雙筒望遠鏡(binoculars)形式,要直到十九世紀左右才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但望遠鏡這項設備的發明最早可追溯至十七世紀的荷蘭。

    望遠鏡的發明者其實至今仍是個謎。根據文字紀錄,最早提及望遠鏡的是一位居住在荷蘭西南方米德爾堡的眼鏡師—漢斯‧利伯熙(Hans Lippershy, 1570-1619),他曾於1608年十月向政府提交一份的專利申請文件,內文提及他所製作的光學裝置可以讓遙遠的事物看起來彷彿就在近處一樣。由於當時也有其他的眼鏡師在差不多的時間點提出同樣的專利申請,所以利伯熙最終並未得到這項專利。

    而我們熟知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是在得知了望遠鏡的知識和技術之後,將之進行改良,使望遠鏡的原本大約三倍的放大倍數大幅提升至三十倍,進而進用至天文星象觀測。

    (圖3) Jan Luyken (print maker) and Johannes van Keulen (I) (publisher), 1680-1684, etching, hand-coloring and brush, 517 x 582mm. Rijksmusum, Amsterdam. © Rijksmusum

    作為拓展人類視覺侷限的一發明,望遠鏡以其化遠為近的效果廣泛地運用在偵查情勢、觀望星空,以及航海探險,成為旅人們、探險家們或士兵們的標準配備。許多流傳至今的古地圖裡,望遠鏡就成為了常見的裝飾性元素,反映出望遠鏡作為當時探索、航行與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暗示望遠鏡所具有之知識與探險的象徵性意涵。十七世紀所繪之非洲維德角群島地圖(圖3)的右下角比例尺上,就可見一名手持單筒望遠鏡(monocular)的人魚彷彿探險家般望向圖中的群島。

    十八世紀以後,望遠鏡已然是相當普及的視覺輔助工具,所蘊含的智性探尋之正面意涵也讓其逐漸從野外探險用具蛻變為上流階層、文人雅士強調自身學識與地位的配件。法國畫家菲利普‧梅西耶(Philippe Mercier, 約1689–1760)便在《視覺》的寓意畫中(圖4),特別加入一名手持望遠鏡觀察遠方的女子,不僅擬人化當時視覺活動中常見的觀遠與探索概念與行為,身穿高貴服飾、舉止優雅的女子也似乎暗示著望遠鏡與富裕階層的連結。

    (圖4) Philippe Mercier, The Sense of Sight, 1744-1747, oil on canvas, 132.1 x 153.7 cm, 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New Haven. © 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圖5) Ries, Carl, Höchst (designer) and Höchst (porcelain company), 1780, porcelain, 35 x 19 x 27 cm, Rijksmuseum, Amsterdam. © Rijksmuseum

    現藏於荷蘭國家博物館的瓷器裝飾中(圖5),亦可見到小型、可伸縮的單筒望遠鏡(有時又稱spyglass)現身於貴族生活的情形。有趣的是,此作中的男子正舉起望遠鏡觀察眼前女士的髮型,頗有揶揄當時女子們誇張的髮型既高又聳的意味,需要透過望遠鏡才可看清楚。

    十九世紀以後,雙筒望遠鏡才出現並很快成為人們參與歌劇盛會時必備的望遠鏡形式。直到十九世紀晚期都仍相當流行,一如1887年,荷蘭雜誌De Bazar的描繪(圖6),畫中站在劇院小廂房右側的時髦女子就拿著一副小型的歌劇望遠鏡。由於De Bazar為當時流行的時尚雜誌,因此裡面所描繪的穿搭、配件、髮型設計都是當時權貴人士、時尚愛好者追隨的範本,可見歌劇望遠鏡確實直至十九世紀晚期都保有著經典不敗的時尚地位。

    (圖6) anonymous, De Bazar, 1887 (Nr. 4, Pl. 673),wood engraving, hand coloring, 382 x 270mm, Rijksmuseum, Amsterdam. © Rijksmuseum
    (圖7) Lemaire 歌劇望遠鏡,法國,約1880年,黃銅鍍金、珍珠母貝、玻璃鏡片 ,金可古董眼鏡典藏館。

    歌劇望遠鏡本身的造型與裝飾相當多元,以供不同的衣裝造型進行配搭。有的小巧玲瓏以便攜帶與拿取,如(圖1),也有的是借用長柄式眼鏡的設計,將望遠鏡鞍在修長的長柄之上,更顯觀賞者持拿的優雅姿態(圖7)。由於相關的工藝技術也日臻成熟,因此更出現許多或鑲有水晶、珍珠等寶石的式樣,也有單以金屬為主角、講究裝飾性線條設計的款式(圖8與圖9),望遠鏡因而一躍成為一件華麗的精品。

    (圖8) 黃銅雕花歌劇望遠鏡,約1850-1890年,黃銅、玻璃鏡片,金可古董眼鏡典藏館。
    (圖9) QUEEN&Co. 珍珠母貝歌劇望遠鏡,美國,20世紀初,黃銅、珍珠母貝、 玻璃鏡片,金可古董眼鏡典藏館。

    除了外觀設計之外,歌劇望遠鏡的實用功能在當時也受到重視。十九世紀晚期,有廠商就以功能性作為行銷重點,以Flammarion望遠鏡的廣告插畫為例(圖10)。畫面的舞台出現了兩個相同的女演員影像,一個小且模糊,註記為「用肉眼看到的樣子Vue à l’œil nu」;另一個大且清晰的影像,則標記為「用Flammarion望遠鏡看到的畫面Vue avec la jumelle Flammarion」。這幅插畫幽默地突顯產品的效果,說明當時人們在選購望遠鏡時,也重視其觀看品質與清晰度。

    (圖10) Flammarion 望遠鏡廣告,法國,約1890年。Wikimedia Commons

    參考資料

    King, Henry C. The History of the Telescope. Foreword by Sir Harold Spencer.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79.

    Molaro, Paolo, and Pierluigi Selvelli. “On the Telescopes in the Paintings of Jan Brueghel the Elder.”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5, S260 (January 2009): 327–332. https://doi.org/10.1017/S1743921311002481

    Mercier, Philippe. The Sense of Sight. 1744–1747. Oil on canvas. 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https://collections.britishart.yale.edu/catalog/tms:178.​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