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Home視界藝術圖像與影像醫生攝影師——張鑽傳

    醫生攝影師——張鑽傳

    張鑽傳(1926年9月10日-1998年12月4日),生於淡水街(今淡水區)小坪頂,194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任臺大醫院內科及小兒科主治醫師。張鑽傳生性淡泊名利,1952年放棄臺大醫院的高薪,請調故里於淡水衛生所服務鄉民。往診之餘,他拾起相機記錄自己熟悉的故鄉,真實保留下來淡水從五〇年代到九〇年代末的轉變。透過他的作品,人們才能一窺往昔的滬尾光景。

    晨曦,1970年 / 攝影者:張鑽傳 圖片來源:http://tamsui.dils.tku.edu.tw/

    時序回到 1955 年,張鑽傳開始於淡水開業,為淡江醫院院長,是淡水最早期的內兒科醫師,以走路或騎機器腳踏車的方式,穿梭在大街小巷裡,親赴病家看診,因此被淡水鎮民取了個綽號叫「囝仔張」。熱心致力於臺灣早期醫療服務的張醫師,1967 年當選為臺北縣醫師公會第十屆理監事。習醫之餘,注重健康的張醫師在閒暇時延續在中學期間受過嚴格的田徑訓練,平時吊單槓鍛鍊筋骨、跑步、游泳樣樣精通。另外,張醫師更發揮研究精神,鑽研電子電路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例如利用體溫感應的自動電源控制系統。

    破船,1970年 / 攝影者:張鑽傳 圖片來源:http://tamsui.dils.tku.edu.tw/

    但是,張鑽傳最重要的興趣,莫過於對早期淡水的影像紀錄。一肩扛醫藥箱,另一肩扛攝影器材,張醫師熱愛拍照也重視保存,長時間利用影像紀錄淡水的今昔面貌變遷,包含淡水市街常民生活、祭典活動、交通發展、農漁業營生、古蹟文化地景等,在在以行動展現對於家鄉的關懷,紀實影像就是最真實的生命歷史見證,不負「淡水城市紀錄者」、「鄉土攝影師」之名,讓觀者能跟著他的行腳,穿越時空。

    淡水港口之聖保羅砲艇 / 攝影者:張鑽傳 圖片來源:http://tamsui.dils.tku.edu.tw/

    1962 年張醫師以「淡水忠烈祠」作品得到臺北新生報主辦-臺灣風景名勝攝影比賽佳作,1969 年與蔡坤煌醫師號召同好籌組「滬尾攝影學會」,致力於推廣紀錄淡水風貌,並累積參加學會影展、數次獲得冠軍與金牌獎項的成果。1970 年張鑽傳獨創「光點攝影技法」,利用暗房技巧將景物以馬賽克方式呈現,為尚無電腦特效時的創舉。張醫師對攝影的熱愛一直持續到退休後,1997 年於國父紀念館展出「蛻變中的淡水」個展,其中「火車吃水」、「烈祠松濤」二幅作品被收納為館藏。同年滬尾古砲臺「北門鎖鑰」規劃整建,永久陳列展示張醫師十一幅珍貴的史蹟攝影作品。

    豐收喜悅,1972年 / 攝影者:張鑽傳 圖片來源:http://tamsui.dils.tku.edu.tw/
    漁人理網,1973年 / 攝影者:張鑽傳 圖片來源:http://tamsui.dils.tku.edu.tw/

    資料與圖片來源:淡水維基館 http://tamsui.dils.tku.edu.tw/

    熱門文章